投标时能否要求招标方澄清模糊条款?
2025-07-18投标招标
打开招标文件,某条技术参数写着 “符合行业主流标准”,翻遍全文却找不到具体参照;项目验收标准里一句 “满足实际使用需求”,让准备投标的你瞬间犯了难 —— 这样的模糊条款,到底能不能向招标方问个清楚?
对投标人来说,招标文件里的模糊表述就像定时炸弹。某建筑公司曾因 “项目工期需配合甲方进度” 这一条款未澄清,投标时按常规 3 个月工期报价,中标后才发现甲方要求 2 个月完工,额外投入的人力成本直接吞噬了利润。类似的坑,不少投标老手都踩过。
法律给了 “提问权”,投标前别错过时机
很多投标人不知道,法律早就给了澄清的权利。《招标投标法》明确规定,投标截止日前,投标人对招标文件有疑问的,可向招标方提出澄清要求。招标方收到后,必须以书面形式回复所有投标人。
这个时间窗口得牢牢抓住。不同项目的投标截止时间不同,通常从招标文件发布到截止有 15-20 天,澄清提问的截止时间会更早,一般提前 3-5 天。错过这个时间,就算发现问题,招标方也有权不予回应,投标只能硬着头皮上。
某电子设备供应商就吃过亏:投标截止前 3 天发现 “质保期要求” 表述矛盾,想提问时却已过澄清期,最终因投标文件与招标方隐含要求不符而落标。
澄清要抓关键点,这些信息必须问清楚
投标时提问不能盲目,得瞄准核心条款。技术参数是重灾区,比如 “设备运行温度 - 10℃至 50℃”,要问清是环境温度还是设备内部温度;验收标准里的 “合格”,得明确是第三方检测报告还是甲方现场测试。
资质要求也常藏猫腻。“具备类似项目经验” 要问清项目规模、完成时间;“特定行业认证” 得确认是国家级还是地方级。这些细节不搞懂,投标文件里的资质证明可能完全不对路。
付款方式的模糊表述更要较真。“验收合格后付款” 要明确是一次性付全款还是分阶段付,“质保金比例” 得问清是 5% 还是 10%。某工程公司投标时没澄清这点,中标后才知需预留 20% 质保金,资金周转瞬间吃紧。
避开澄清雷区,别让投标踩坑
澄清不是随便问,有些做法可能让投标失分。提问时不能泄露自身投标策略,比如 “其他投标人都报什么价” 这类问题,招标方不会回答,还可能被认为有串通嫌疑。
也别用模糊的方式提问。“这个条款是不是有问题” 不如 “条款中‘XX 标准’具体指哪年发布的版本”。后者能得到明确答复,前者只会让招标方觉得你不专业。
更不能在澄清后擅自修改问题。某供应商收到招标方回复后,觉得答案不满意,又换个角度重复提问,被认定为故意拖延时间,最终投标资格被取消。
用对工具提效率,投标前先做足功课
处理模糊条款,光靠人工翻文件效率太低。知了标讯这样的智能招投标平台能帮大忙。它收录了 3 亿 + 招投标信息,能自动比对同类项目的条款表述,帮你快速发现当前招标文件中的模糊点。比如某学校采购项目里的 “信息化设备”,平台会关联历史标讯,提示通常包含的具体设备清单,让你提问更有针对性。
平台的 AI 解析功能还能提炼关键信息,把 “符合相关规定” 这类空话,匹配到具体的法律法规条目,让投标前的澄清更有依据。加上实时更新的标讯推送,你能第一时间获取招标方的澄清公告,确保所有投标人收到的信息一致,避免因信息差影响投标。
投标本就是场信息战,模糊条款是最大的障碍。与其赌运气硬闯,不如主动出击问个明白。记住,每一条澄清的回复,都是让投标更稳妥的筹码。用好法律赋予的权利,借助智能工具的力量,才能在激烈的投标竞争中站稳脚跟。
- 内容推荐
- 大家都在看
洞察商业情报,大数据精准获客
